行人亂穿馬路、不遵守信號燈規則的情況久已有之,隻是被網友和“中國式離婚”關聯起來,衍生出“中國式過馬路”的調侃,才被口誅筆伐。“中國式過馬路”固然有譴責的意味,但更多的還是折射了路人“路權”薄弱的無奈現實。
在bt之家生活的城市,立體交通設施太少、紅綠燈設置不規範、道路中間沒有“安全島”,以及沒有交通執勤人員現場執法、引導,都會成為各種“中國式過馬路” 的誘因。行人闖紅燈,出於趕時間的在少數,多數都是從眾心理使然,形成“羊群效應”。“結伴”過馬路風險係數顯然較低,就算有事故,也不一定攤到自己頭 上,何樂而不為呢!
城市道路屬於社會公共資源,既然是資源,就會有爭奪。行人搶燈、司機“霸”道,就是對此的詮釋。當bt之家把道德的“大棒”揮向處於“路權”下風位的行人 時,有沒有想過,車輛禮讓行人,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?在甸柳莊公交站牌附近,因為斑馬線與下一個紅綠燈相隔距離很近,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,斑馬線上綠燈 亮起時,不少車輛壓在斑馬線上,整條道都給堵死了,行人過馬路隻能在車輛縫隙間穿行,安全誰來保證呢?
筆者覺得,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,“中國式過馬路”風行,安全意識淡薄是其中一個原因,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城市的交通設施沒有最大化的以人為本。隻有多一些 認真少一點僥幸,多一分責任少一點自私,各行其道,遵章守紀,才能改善交通秩序,也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訴求。其次,著力改善城市逼仄的交通基礎設施,強 化規則意識,讓“路權”不再成為資源稀缺品,或可使“中國式過馬路”消停。
既然交通法規製定了處罰標準,路口又設立了紅綠燈,那麽執法單位就應該負起責任來。光指望行人的自覺行為是萬萬辦不到的,畢竟人的思想千變萬 化,人的素質參差不齊。在講大道理不起作用的情況下,隻有依法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雖然在實際操作中有難度,但是隻要大家統一思想,把對闖紅燈的處 罰長期執行下去,“中國式過馬路”的現象就會改變。
麵對“中國式過馬路”,bt之家不要一味吐槽,將陋習標簽化,這是不理性行為。即便是日本人、英國人,也有過馬路闖紅燈等不守規矩的現象。治理“中國式過馬路”不僅要在技術與管理上創新,還應該擺正心態,從容施政,營造有序、文明、和諧的交通出行環境。